English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1999-10-29 来源:光明日报 欧阳康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要达到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其前提便是在对人文与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人类精神,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当代对立根源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双重效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一方面造就了当代人类文明,另一方面带来了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正是在对科学技术及其功能的反思中同时产生出对于科学精神的种种片面理解。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

提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有其针对性:第一,在实践中人文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分化、对立甚至冲突;第二,在思想上对人文科学与科学精神的理解的偏执与片面。因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的前提便是在对人文与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人类精神,促进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

正视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

理论学术界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文与科技的分化与对立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的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强化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产生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造成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相应地在精神上带来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交错,演化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等日趋严重,实际上是以“天灾”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灾”,以至造成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发展的极限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阶层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家与国家、国家集团间的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的加速而消失或减弱,而是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拜金主义的横行、物欲主义的泛滥、精神家园的迷失、人文关怀的淡漠、宗教信仰的冲突、行为方式的失范等种种现象被叫作人文精神的失落。它造就了现代文明的人类不得不品尝和咽下自己酿成的苦果。

克服对科学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当代对立根源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双重效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一方面造就了当代人类文明,另一方面带来了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正是在对科学技术及其功能的反思中同时产生出对于科学精神的种种片面理解。

其一,以强调“实证性”为主要标志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科学主义者以经验证实原则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证实原则,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他们强调尊重科学,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把科学抬高到至上甚至唯一的地步,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绝对对立起来,以科学文化否定和反对人文文化,这就走到了极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实际上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自然科学精神。

其二,以片面强调“功利性”为主要特点的狭隘功利主义科学观。功利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科学和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帮助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种工具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有其他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它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误用和异化。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实际上成了庸俗的功利精神。

重塑当代科学精神,需要一种大科学观,要把科学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科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看,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人类对于世界的实践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哲学的把握方式;第二,从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来看,科学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它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第三,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科学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它以一种逻辑化和体系化的方式再现对象的本质、结构和规律;第四,就其目的和本性而言,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知的人类活动,它的焦点始终指向不知与知、似知与实知、略知与详知、假知与真知的边界,去变不知为知,变假知为实知,变略知为详知,变伪知与为真知,去拓展人类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真度;第五,就其功能而言,科学又是一种发现和证明真理的方法,它要借助于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合理性;第六,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评价体系和检测系统,是否具有科学信念和服从科学规律,成为衡量不同个体、集团乃至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由上可以看出,科学精神包含了实证性又不能仅仅归结为实证性,科学精神包含着功利追求但又不能仅仅看作功利性意向。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

消除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建当代人文精神

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非理性精神。理性和非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特性。然而,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演化,人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分化,人的理性方面主要与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相联系,在当代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功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示。与之相应,尊崇、张扬和发展理性成为长期以来的主导性思想潮流,而理性主义则作为主导性和统摄性哲学思潮而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正是理性的这种超常发展和理性主义的过度张扬,带来人性结构的内部严重失衡状态,造成了非理性的极度失落和人性的扭曲,凸显出广泛而又深刻的个性问题。正是在对理性的反省和批判中提出了拯救和保护人的非理性方面的必要性,非理性主义由此而崛起。当代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各有其特点,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人看作世界之本,又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把人看作非理性的人。在他们看来,弘扬人文精神,就是弘扬非理性精神。

其二,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伦理精神。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发明与创造,但当科学技术在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之时,却自觉不自觉地隔离于科技世界之外,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直到被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大门仍难以幡然猛醒,其根本之点就在于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时至今日,我们还不能不反复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其三,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知识分子是社会生活中最敏感的一部分,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更自觉的意识,对人文精神的话题有着更热切的关注,对于弘扬人文精神也有更迫切的愿望。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人文精神仅仅看作专属于知识分子或人文知识分子圈的东西而使之与社会大众相隔离,则这种人文精神必然失去其最广泛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准也不断提升,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甚至产生出带有高科技含量和功效的“知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局限在狭小的知识圈,把人文精神建设仅仅看作一种话语的解读与交流,无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精神的进步。

在我看来,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它既活跃于精英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大众文化之中;它既为知识分子所特有,也为社会大众所共有;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等等。重建当代人文精神,需要从科学与人文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超越出来,超越于对人文精神的片面和狭隘理解,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来反思人类精神的当代建设。

探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途径与共建方式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

在实践层面,我们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就其具体形态、直接功能和作用方式而言,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也许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作为人类统一的文化创造的目标、过程和产品而言,它们又是内在相通的。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科学层面上,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而这种大科学观中又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

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意味着要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保持张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着物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体现在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自觉认识和掌握。

就人的内在心灵世界而言,要求人们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保持张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属性,它们之间应当是内在统一的。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的一种内在表现方式。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又加剧了外部世界的分化与冲突。我们认为,健全的人类精神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内在统一的真精神,它们共同构成健康的人类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

就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通过动机、方式与效果的内在统一性而在活动的发起、过程的推进中得到贯彻,并在活动的结果中得到表现和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神不断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实现统一的过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